不久前201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举办,期间运营商、银行和技术商提供了一个物联网应用:市民不用换手机,只要更换一张RFID-SIM/SD卡,以后乘坐公交和地铁就不用买票、无需带卡,用手机在地铁闸机或公交车刷卡机上轻轻晃一下,就能轻松完成付费。仅仅1个多月已发卡10万多张,每天刷卡次数超过8万笔。它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运营商、银联/银行、公交公司、第三方支付、生产企业等各种角色达成了和谐的生态关系和稳定的商业模式,产业的突破就在眼前。从而也避免了由于专利问题而将手机支付巨大市场的控制权拱手让人。甚至有网友在微博上评论说:中国手机支付问题事实上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同时预测银联主导的13.56M标准不可能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且国家标准必定包含2.4G。
两种标准纠结、几方巨头博弈
目前国内手机支付主流技术方案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技术的NFC、SIM—pass终端技术方案,另一类是基于2.4GHz的RFID—SIM/SD卡方案。这两种标准各有千秋,关于其优劣的口水战一直未停。
13.56MHz的NFC技术规范是国际移动支付标准,专利由诺基亚、索尼等国际巨头掌控,优点是国际上使用较多,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信号易受金属结构影响,消费者必须更换手机和SIM卡,成本比较高,对手机外形和材质的选择余地小。正是由于这种缺点,过去几年里,国内多次NFC的试点都未能成功普及。2006年,全国范围内发放了近1万部具备NFC支付功能的诺基亚3220手机等,但商业化运营未坚持下去;2008年,中国银联牵头工商银行等5家银行,在陆家嘴等上海核心商业区的商铺开展NFC手机支付试点项目,后来也因无人问津基本停掉;2009年,上海联通做了一个NFC试点,给手机做补贴,在营业厅销售,最终以发放了几百部手机告终。“让消费者为此更换手机,被证明不是一个好模式”,专家表示,这是NFC标准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这么多年NFC没能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此外,NFC标准还有一个重大风险,有超过1400项的专利掌握在诺基亚、索尼、NXP、VISA等国际巨头手中,中国企业专利只有34项,且均为非核心专利。如果我国全面采用NFC技术标准,意味着将手机支付巨大市场的控制权拱手让人。目前大陆公司尚没有完整的技术方案可以提供,一旦银联真的选定NFC作为手机支付的标准,不仅意味着将手机支付的系统交给海外公司,也意味着将未来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市场拱手让人。联通之前曾高调推广过NFC,但实际上,不少省级公司均没有放弃2.4G标准,一直积极谋划2.4G布局。
另一个标准2.4GHz的RFID—SIM/SD技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百分之百拥有RF-SIM卡技术的核心基础专利。已经形成RF-SIM手机支付技术的专利集,且完全来自国内企业。在我国应用普及上发展潜力更大,用户只需要付一张SIM卡或SD卡的成本就可以实现手机支付。在201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采用的就是2.4GHz这种技术。但是,因为工作频点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需要重新铺设或者改装终端机,这需要公共和金融部门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协调,也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和成本。工信部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谢雨琦表示:多种标准并存给移动支付大规模应用带来障碍。2.4GHzRF-SIM卡方案支持远程数据下载与更新,而13.56MHz做不到离线刷卡,也不支持远程充值,所以2.4G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目前2.4G标准得到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大力支持。除了中国移动一直大范围采用2.4G手机支付技术外,近来中国电信也已连续数月采购其芯片,总体预估,基于2.4G技术的手机刷卡芯片出货已超过600万片。
两种标准各有千秋
就目前来看,2.4G和NFC标准双方均暂时没有向下游厂商征收专利费用,但未来无法预期。2.4G标准的优点是兼具刷卡功能、对手机终端没有限制;而NFC则代表国际倡导标准,成熟度高,商用经验丰富。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2.4G标准只要换一张SIM或UIM卡就能实现手机刷卡,无疑比需更换定制手机或相关外设的NFC标准方便不少。而针对业界一直质疑的2.4G安全性,2.4G标准拥有国际认可最高规范,现阶段不可能被破解。”至少,从目前规模商用后的情况来看,2.4G和NFC标准都没有受到过来自安全方面的威胁。之前曾有运营商抱怨过NFC标准的稳定性不强,而针对安全性,业界目前没有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哪个更安全。
国内银行钟情NFC、移动营运商支持2.4G
银行方面之所以更钟情NFC标准,张萌认为,主要原因是NFC技术更成熟。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已经开始了传统磁条银行卡向IC卡的升级,而IC卡采用的就是13.56M标准。另外,银行目前已经并将持续投放支持NFC的POS机,而如要支持2.4G标准,还需对POS机再进行升级。
目前移动近场支付标准仍未盖棺定论,但2.4G毕竟由国内自主研发,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位高官曾公开表态,之所以移动支付国标迟迟不出台,也与对未来专利隐患的担忧有关。前两年,手机刷卡支付发展速度超过银行卡,这可能引发了银联的担忧,虽然银联有金融行业规划的权限,但目前“2.4G标准应用于封闭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的规划并不合理。
实际上在上海,2.4G标准支付已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商场、便利店和地铁公交;而在国内的许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地,NFC则同样被大量封闭式应用,“应用划分模糊,现在还不好说将来如何划分应用的界限。
缺少一个公平“决斗”的机会
国内相关主管机构和IT业界向来有支持自主标准的传统,甚至发展到了让国外厂商“羡慕嫉妒恨”的程度。为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标准WAPI,在海外拥有数十亿用户的WiFi标准一直被拒之国内手机市场之外,直到最近数年才破冰入华;同样国家对TD-SCDMA“国产3G”标准鼎力支持,不仅让全球最富有企业之一的中国移动运营,政策上也多有倾斜。而在手机支付领域,这个惯例却被打破,有关部门更倾向“洋标准”,之所以愿意把钱交到国外厂商的口袋,理由是“NFC标准更加成熟”。事实上,在全球市场,NFC发展能算得上成功的仅有日本市场,而其最大原因在于日本运营商对手机终端的百分之百控制。也就是说,所有日本用户买到的都是定制手机,一旦运营商决定为所有定制手机加装NFC功能,那么日本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在与中国类似的世界其他市场,NFC定制手机罕有市场,诺基亚等行业巨头多次尝试,均未取得成功,事实证明,带NFC功能的定制手机并不受到欢迎。
由此看来,2.4G标准是个值得放手一试的国内产业良机,至少给国内电信运营商一个自主选择手机刷卡技术标准的机会,最终,市场和消费者会检验两种标准的优劣。对于“土生土长”的2.4G标准来说,只缺少一个与国际标准一较高下的公平机会。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国在技术方面吃亏已经不少了,看看冰箱、电视显示屏、DVD、EVD、CPU、数码相机、手机、发动机、移动通讯标准,那样不是支付专利使用费上百亿、千亿;如果移动支付选择13.56MHz的NFC技术,到时候可不是更换个终端花费的10亿,而是成百上千亿;以前我们是没技术被选择,现在我们是有技术不愿意使用,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