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央行在其网站上挂出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企业名单,涉及广东、山东、北京等8个地区的19家企业。此前,央行共发放过四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一批于2011年5月18日发放,27家企业获批;随后,在2011年8月及12月、2012年6月,分别有13家、61家、95家企业获批。2013年全年到2014年7月之前央行陆续共给54家企业发放牌照。而此次扩容后,使得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增加到269家。
行业得到小范围扩容
业务拓展成主流
从时间和数量来看,央行本次发放牌照都显得尤为谨慎。
易宝支付首席执行官唐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发放牌照开始,监管层就更加关注怎样让监管细则落地,怎样对市场进行好的管理,使其健康发展。“虽然去年和今年这一行业发展非常快,但央行迟迟没有再批量发牌照,也是希望能够先对现有的持牌企业进行观察,看看怎样把监管做好。”唐彬表示。而在易观智库分析师李烨看来:“无论是互联网支付还是线下POS收单,整个行业都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前10家支付公司占据了80%以上的交易额。未来,牌照不会再是稀缺资源,从监管当局的态度来看,央行也会放缓支付牌照的发放。”
据了解,从7月8日开始,还有27家已经获得牌照的企业获得了业务类型拓展。腾讯旗下的财付通业务类型在之前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业务基础上,增加了银行卡收单业务;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在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的基础上,增加了移动电话支付和预付卡受理业务。另外,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和财付通都只获得4项资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已获得牌照的企业拓展业务类型、做大支付行业,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也是监管层比较希望看到的。
行业竞争白热化
移动支付带来新机遇
事实上,目前银联也在积极推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电话支付。加上此次13家企业获得互联网支付资质,将加剧该领域的竞争。不过由于第三方支付通常是“嵌在”商品买卖中的一个环节,所以支付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支付宝可以凭借阿里巴巴自身庞大的电商业务稳居第三方支付首位,而其他机构则更多结合自己业务做垂直领域业务的原因。
第三方支付早在2004年支付宝诞生之际就开始成长,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更是得到快速提升。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对此,李烨分析认为,当下互联网支付和POS支付的格局已经比较稳定,但移动支付会是新的机会。这一观点也在近来市场动向上得到体现,从去年开始,百度、阿里巴巴及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移动支付,争夺移动端入口,推出面向个人的移动支付产品。易观智库发布的《2014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交易额规模达到16317.5亿元,与去年第4季度相比增长110.5%。不少从业人员都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也给第三方支付行业带来了转型的时机和必要性,尤其是怎样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将支付和金融结合起来,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一大契机。
监管步入正规
发展空间很大
今年4月份,银监会与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从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出发,对有针对性的问题细化了规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还处在发展初期,整个行业良莠不齐的现象比较严重,风险系数比较高。相对而言,第三方支付算是比较成熟稳定,监管部门对其有了常规监管,将有利于第三方支付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李烨和唐彬都表示,发牌照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监管方式,将促使该行业优胜劣汰,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2月,国家外汇局颁布《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包括支付宝在内的一批第三方支付企业将涉足外汇支付业务。近期消息显示,支付宝已与多国电商平台展开合作,消费者可以直接利用支付宝账户在这些电商平台购买产品。现在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空间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