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率先建成“无线城市”,是成都市打造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中的重要一环。作为现代移动信息技术的领跑者,受市委、市政府委托,成都移动从2008年底开始就率先启动了“无线城市”项目建设,历经两年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2010年里实现了重大突破8月成功入选“国家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项目,使成都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大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内率先建成统一接入门户,实现WEB(互联网)、WAP(移动互联网)和客户端三种方式一点接入;用户和访问量猛增,注册用户达20万户、WEB访问3561万次、手机访问932万次、客户端下载20万次;正式推出基于视频、位置、手机支付应用的三大类特色产品线,形成宝宝在线、无线路况视频监控和企业在线三大特色应用……
2008年12月30日,在冬日的暖阳下,“成都通信枢纽建设重点工程无线城市项目启动仪式”在世界500强企业云集的天府软件园中隆重举行。随着这一项目的启动,成都市朝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之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成都移动率先推开了面向未来的无线城市大门,向世界递出了“无线成都”的新名片。
两年过去了,从概念的提出到应用落地,无线政务、智能交通、无线能源、无线金融、无线商贸已经变成现实,而成都也因此成为西部地区首个“三融合”(TD-SCDMA、Wi-Fi、E-GPRS三种技术融合)的无线城市。两年来,成都移动引入了国际最新的“无线城市”建设模式和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理念和实践上都先行一步,为建设西部综合通信枢纽、抢占西部信息高地提供了强劲动力。
无线政务助科学管理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3G新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移动信息技术在政府信息发布、城市管理等各方面,为建设新型政府、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手段。
路灯是每个市民最熟悉的市政设施了。以前的路灯监控需通过人工进行,通过配电箱进行操控,现在有了无线政务的数字化应用,只需在电脑上按一个键,就可以实现路灯的定时开关,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实现远程遥控。像这样的技术创新,是成都移动的“无线城市”为市政管理提供的多种技术手段之一。类似的,“城管通”已在成都主城区和7个二圈层郊县上线使用,提供城管问题侦测发现、上报处理、人车定位调度和处理记录查询的全流程服务。“警务通”已被全市数千民警使用,通过多媒体形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公安综合业务信息的无线沟通和传递;“价信通”以成都市价格信息系统已有的信息为基础,依托新建成的监测信息无线采集平台,建立了涉农三大类商品的价格监测和发布信息化系统。
食品安全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大事。在政府搭建的农产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基础上,成都移动将食品安全溯源平台向各种无线监管终端、消费者手机等移动终端延伸。2010年成都移动率先实现了“生猪产品质量溯源”系统规模化推广应用。该系统通过标识编码、信息录入与传输、数据汇总、分析和查询,实现养殖、防疫、检疫和屠宰各环节一体化全程监控,从而可对生猪产品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准确地溯源和处理。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我市359家农贸市场、72家屠宰场和15家外地屠宰企业。通过这些高技术监管措施,既提高了政府部门监管、执法的效率,又方便了市民查询食品生产、流通的信息,提高消费者的知情权。通过食品安全溯源平台、价信通、路灯监控和水文监控等众多的物联网应用,成都的城市管理变得更科学高效,市民的生活更安全有保障。
无线城市项目在我市的实施,促进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真正做到了通民情、解民忧、惠民生。
无线金融迎便捷消费
“有移动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刷卡。”摆脱了有线束缚,无线pos机可随时随地实现刷卡消费。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依托于无线网络平台,金融机构可以将自助服务设备布设到任何区域,无线金融的发展将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买机票要到售票窗口排队早已是过去时,现在航空公司不仅可以送票上门,还可提供上门刷卡付费服务。同样,在网上商城上购买的家电送上门以后,市民不用支付大量现金,验货后在送货员的无线POS上轻轻一刷即可完成消费。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000多台无线POS机投入使用。不仅方便了市民生活消费,以无线POS和手机银行为主的业务模式还推动了无线金融发展。
“出门不用带钱包,手机就拥有钱包功能。”为手机更换一种新型手机卡,绑定一个金融交易账户,就能轻松实现地铁、公交、连锁超市、加油站等各类付费。2010年,成都移动推出了“手机钱包”服务,不仅可进行身份识别和交易支付,还可以实现城市领域的“一卡通”。对于企业而言,“一卡通”还可代替原有的员工卡,实现考勤、门禁、内部消费等功能。
据成都移动工作人员介绍,成都手机用户普及率较高,仅移动用户规模就达1000多万,在成都通过网上购物的用户占网民总数的31%,发展手机支付业务具有良好前景,为此,基于无线城市的手机支付平台在成都具有良好基础,目前成都移动正在抓紧构建全新电子商务模式,打造“无线商城”,推动本地贸易、物流、零售业的发展。
无线调度建智能交通
细心的市民在乘坐公交车时发现,许多公交站牌上都多了一个电子显示屏,显示着便民公交信息,公交车还有多久才到、末班车还有没有……这些令市民坐公交时头痛的问题,去年来随着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的应用得到缓解。去年年底,成都市中心城区电子站牌开始正式运营,500多个电子站牌春节前将全部开通使用。“公交智能调度系统犹如给公交车安装了一个‘千里眼’。”
据成都移动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由于在市内的每个公交车上都安装了GPS模块,通过信息中心的电子地图,调度人员可以根据车况、交通情况等调整运行情况。如果前后两辆车出现大间隔,调度中心将加快发车频率,实现调度的智能性。除了全面监控,公交智能调度系统还设置了多项附加功能,车辆如果出现抛锚、事故、拥堵等都可以随时向调度中心发出信息。该系统投入使用后,调度中心可以随时全面掌握整个公交的运行情况,公交车站的电子站牌上能准确显示下一辆车的到达时间等信息,而且市民也可以根据公交站牌上的信息发短信查询公交线路的运行信息。此外,该技术还被应用在物流领域,E物流系统已成功实现货物和车辆的结合,方便各方及时了解货物运输各环节的最新信息。
据成都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另一款专为集团客户打造的“车务通”业务也已投入试用,该系统通过车辆及人员位置信息的定位监控、调度、管理等功能和综合运营服务,可实现集团客户车辆资源最优配置,科学管理和信息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成都移动还推出了针对物流产业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E物流。该系统是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通信(GPRS)、短信(SMS)技术于一体的软、硬件综合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上,以车辆定位业务和货物条码扫描业务为两大基础应用,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车辆定位、货况信息、短信通告、运输路径的选择、运输网络的设计与优化等服务,从而实现运输企业高效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车辆运输调度与监控管理水平,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目标。
为响应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目前成都移动贴心地推出了自行车自助租赁的便民服务。成都移动提供了基于手机一卡通的自助付费解决方案,市民利用手机刷卡完成身份识别,并采用信用积分进行管理。方便的付费方式有助于培养市民的低碳生活习惯。
无线应用创智慧生活
“无线城市”不仅仅覆盖了社会的公共空间,也进入了普通成都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在2010年,大量使用无线和物联网技术、涉及市民个人生活的应用让我们的衣食住行更加智能。
出行看视频在市信息办和市“天网”办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从去年8月份起,成都移动已率先接入天网图像3G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第一批40个点位的天网路况监控视频内容已全部接入“无线成都”平台,全面覆盖了城区一、二环主要拥堵路段和部分三环及以外路段。市民出行时打开手机就可轻松查询道路实况视频。
育儿问手机成都移动通过“无线成都”实时视频平台,推出了为幼儿园管理者和家长提供的全新视频服务“宝宝在线”。用户可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电脑、并依托移动通讯技术或互联网的强大支撑,即时观看宝宝在幼儿园教室、餐厅、活动室和操场等场所的视频图像,不必再为宝宝的生活起居而担忧。该系统已经在成都10余家幼儿园进行试用推广,为1000多户家庭提供了幼儿安全监控。截止目前,已累计有近7万人次观看、时长达3668小时。
打造海峡两岸无线“标杆”城市
随着网络基础日益完善、应用日渐成熟、用户习惯逐步形成,国内无线城市建设已进入一个加速期,走向规模化。作为无线城市建设的探索者,经过两年的努力,成都无线城市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从互联网接入到企业应用、从新建网络到优化网络、从为“人”服务到为“人”和“物”服务的道路,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2010年8月,被国台办、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项目,推动成都和宁波一道,成为国内仅有的两个“国家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
在2010年召开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峰会上,作为成都“无线城市”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营的主要参与者,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