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未离身,596万元巨款不翼而飞。广州商人朱女士做梦都没想到,近两年来不断见诸报端的噩梦,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卡未离身596万元被盗
7月中旬,朱女士到银行ATM机取现,连续两次操作均未成功。朱女士以为是ATM机出现故障,当时手机正好没电。等回到家充电开机后,接连收到来自发卡银行的7条短信,显示其名下2张银行借记卡从POS机刷卡消费了596万元。这是近年来广州地区被盗刷数额最大的克隆银行卡案件。
广东省银监局、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接到朱女士报案后,银联立即冻结相关账户,迅速锁定克隆卡盗刷地点——广州市个体工商户胡某在“总统数码港”的商铺安装的pos机。警方后抓获犯罪嫌疑人8人,缴回涉案银行卡15张,损失资金全部堵截。
磁条银行卡几秒可复制
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克隆卡犯罪的作案手法并不复杂,一是卡被复制,二是密码被窃取。目前国内通用的银行磁条卡,由于技术落后,几秒钟即可复制,大多数国家陆续淘汰,升级为无法复制的芯片IC卡。而读卡器等设备可轻易买到,一整套设备只需8000多元。
难题
持卡人需担泄露密码责任?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克隆卡盗刷案的争议焦点多数集中在密码泄露的责任上。由于持卡人很难证明密码泄露不是自己的责任,在法院判决中经常得不到支持,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当前的司法判决中存在天平倾向于银行的现象,”中山大学法学院张教授说,“当前克隆卡犯罪情况猖獗。根据侵权法,银行有责任采取措施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
张教授告诉记者,银行、持卡人、特约商户、收单机构等都应当对银行卡的使用履行义务,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银行卡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