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卡占据着IC卡80%左右的份额。IC卡可以应用在通信、交通、校园管理、社保、医疗、金融、税务等各个方面,当前我国IC卡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行业性的IC卡应用工程陆续启动,逐渐形成了行业性的大卡,主要有电信、社会保障、公安、城市建设、卫生、石油石化、金融等诸多领域。据统计分析,我国的行业大卡占据IC卡整个市场80%左右的份额,其中通信是IC卡最大的应用领域,累计发放IC卡达到60多亿张,其中移动通信IC卡占了通信卡需求的80%左右。
社保卡、金融IC卡是目前行业超预期成长的核心驱动力:2011年全国销售IC开始24.34亿张,同比增长14%,实现收入90亿左右,增长约11%。从销量和增长结构来看,通信IC卡占据37%行业销量(9亿张),由于基数较高,加上行业早已成熟,因此增速一般维持在10%左右,对行业的整体贡献有限。而社保IC卡是目前行业增长最大的驱动力,2011年销量接近1亿张,增量超过5500张,实现收入13亿左右,增量在6亿左右。目前银行卡存量达到30亿,每年的发行量接近5亿张,加上较高的价格,预计随着银行卡EMV的深入,金融IC卡将成为行业的又一个持续增长动力。
银行金融IC卡:为行业注入繁荣的持久动力
1、金融EMV迁移是全球趋势
金融IC卡可以有效降低伪卡欺诈率,同时丰富银行增值服务的多样性:与磁卡相比,智能卡的成本虽然高,但磁卡容易被复制,会拉高银行卡伪卡欺诈犯罪率,而智能卡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的CPU芯片,其安全性较磁条卡有相当大的提高。例如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等地区在实施了IC卡迁移后,银行卡欺诈率下降了90%以上。另外IC卡提供的增值服务及其应用潜力是磁条卡所不能比拟的,在金融IC上可以实现借贷记、电子钱包、快速交易的小额支付等功能。此外,它还能支持个人的信息管理、积分和忠诚计划。因此IC卡也可成为银行和其他行业之间的一条合作纽带,这样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给使用者提供便利,还能降低成本。
EMV迁移已经是全球趋势:全球已经实施IC卡迁移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太地区,欧洲从1990年代末开始启动IC卡迁移计划,英国(2006年完成)、法国进展最快,全欧洲地区于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ATM机具和磁条卡的IC卡迁移,EMV渗透率超过80%。亚太地区有14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启动了IC卡迁移计划,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已基本完成,中国香港、新加坡、新西兰、菲律宾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有步骤实施。截至2011年底中国金融IC卡的发行量在2300万左右,渗透率不足1%,远低于欧洲80%的水平。
2、政策驱使和金融安全推动EMV迁移
国际经验表明,政策逼迫与防欺诈是各国EMV加速迁移的最大动因。根据VISA国际跨国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伪卡欺诈损失占所有银行卡欺诈损失的68.94%。
从EMV迁移的路径可以看出防欺诈各国加快EMV迁移的最大动因之一。最早在银行卡欺诈风险较为集中的西欧地区开展,其中最早开展迁移的是欺诈率较高的法国、英国等国家。然后依次向欺诈风险较低的地区发展如亚太区、拉美区和中欧、非洲、中东区等地区延伸,这反映了各国和地区开展EMV迁移的初衷是为了降低伪卡欺诈。同样在亚洲地区最早快速渗透的是台湾地区、马来西亚等银行卡欺诈犯罪率最高地区。
严厉的政策是EMV加速迁移的另一大动因。MasterCard和Visa组织作为EMV迁移的主要推动者,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激励与惩罚机制。另外国际卡组织为推行EMV迁移计划制定了时间表,并且在2005年启动了"风险转移"政策,规定一旦发生伪卡损失,将由(发卡行和收单行中)未进行EMV迁移的一方承担损失。为了防范风险,欧亚各会员国都开始加速EMV迁移。
3、国内EMV迁移是个长期过程,但启动后爆发性强
核心观点:中国的EMV迁移进展缓慢主要系中国银行(601988)卡欺诈率低、政策力度不够,加上迁移成本过高降低了银行快速迁移的意愿,国内EMV迁移总体上将呈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但由于国内金融IC渗透率不足1%,远低于欧洲80%的水平,截至2011年底中国金融IC卡的发行量仅2300万左右,一旦启动爆发性较强。
中国伪卡欺诈率低、政策力度不够,导致之前银行EMV迁移动力不足。在我国,90%以上的持卡人选择了密码加签名的消费方式,相对来说安全得多。据统计在我国银行卡欺诈率低于亚洲平均水平的万分之三,这就造成了国内商业银行对银行卡换芯的动力不大。另外在政府政策推动方面,缺乏有力的补贴和强制性惩罚政策,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11年3月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规定到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用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但这项政策本质上还是以通过增量更新来替代存量磁卡的自然淘汰过程,这意味着淘汰的进程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EMV迁移成本过千亿,降低了银行快速提升EMV渗透的积极性。虽然IC卡取代磁条卡是卡基支付介质发展的趋势,但是这还有赖于IC卡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全面下降;目前国内银行卡存量在30亿片左右、pos机和ATM机在330万和30万左右。传统磁条卡的成本为1元/张、而目前金融IC卡的售价在20元左右,银行卡的替代成达600亿,另外EMV标准的POS终端改造成本为300元/台,ATM等多媒体自助设备单机改造费用为8000元~20000元/台,这些终端改造的成本在36亿左右。根据MasterCard的估算,EMV迁移成本80%在后台升级改造和用户培训上,卡片和POS终端的改造占20%。据此推算,EMV的全部升级成本大概超过2000亿。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进步使芯片成本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下降;因此延迟迁移、拉长时间区间可以极大节约成本。
国内受理环境还不太成熟,要实现大规模普及将是个长期的过程。EMV化IC卡多功能的应用有待于其他行业标准的支持和相应受理终端的发展,我国目前还缺乏一个相对成熟的受理环境。目前对于不担心银行卡欺诈的国内银行来说,开辟非接触小额支付市场是目前商业银行推行金融IC卡最大的动力之一。目前POS终端、ATM机的改造还局限在接触式IC的改造方面,2011年才开始启动IC卡非接受理环境建设工作。由于非接IC卡受理环境主要涉及餐饮、服饰、超市等有小额、快速支付需求的传统商户,此类商户在所有受理非接触式IC卡商户中的占比超过84.2%,因此改造过程不可能一簇而就。另外目前发卡系统的EMV化改造明显落后受理环境,从商业银行的方面来说,区域性银行中,完成发卡系统改造或正在改造的有35家,占已发行银行卡区域性银行的17.4%。
4、金融IC卡起量,年市场空间有望超过60亿
观点:虽然EMV迁移短期内大规模爆发的动力不足,但庞大的银行卡发放基数、较高的价格和社保、交通等行业大卡金融化的刺激,预计2012年起金融IC卡进入起量阶段,今明两年行业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0亿和19亿,今后10年年市场空间在60亿以上,这相当于2011年国内IC卡销售收入的67%。
与行业大卡合作的多功能IC卡将是今后金融IC趋势之一。金融IC卡的推广速度取决于成本利益与政策压力两方面,目前在政策压力并不是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利益将是影响金融IC卡走势的最重要因素,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选择与社保卡、通信卡、交通卡等行业大卡合作,一方面可以分摊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达到绑定客户的目的。因此对于银行来说与行业合作发行多功能金融IC卡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拿社保领域来说,中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金结存率非常高,2011年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存近2万亿。因此社保与银行合作可以提升银行的资金量,同时银行可以分摊社保卡的发放成本。另外在交通卡领域,中国银行已经开始与中国铁路合作发放中铁银通卡,持卡人可以在部分高铁路段刷卡进出车站,同时该金融IC卡还加载了电子现金功能。
信用卡EMV进程有望快于普通借记卡。信用卡具有贷款性质的透支功能,加上部分持卡人没有密码保护,因此伪卡欺诈的风险更高。另外对于银行来说信用卡用户往往属于高端用户,他们对增值业务兴趣与接收度高于一般借记卡用户,信用卡EMV化后,银行可以借助IC卡内的数据为这些客户开设针对性的增值服务,提升单卡的盈利能力。目前国内每年信用卡的发行量在5000万张左右,如果这部分增量能够加速EMV化,这对市场也将是不小的刺激。
我们分析认为,国内银行卡EMV化是一个长期过程,12和13年短期市场空间将有大幅提升,从增量市场渗透来看,今后10年将带来年均40亿以上的市场空间,为IC卡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目前每年新增的银行卡发行量在5亿张左右,保守预计今后每年发行增量至少杂5000万张以上。据央行表示今年底在新增的银行卡发行中,金融IC卡的占比将达到15%,同时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规定到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用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我们预计2015年的金融IC卡发行量在新增发行中占比有望上升至60%以上,今后10年里每年的市场空间在40亿以上,这部分增量是2011年全行业IC卡收入的45%左右(2011年全行业IC卡收入9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