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统筹规划,明确目标,协调推进。人民银行于2006年、2009年两次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并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了“政府支持、人民银行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商业机构实施”的工作机制,指导全国工作开展。
以政府转移支付为切入点,便利农民开户、办卡,实现惠农补贴直接入户。截至2012年末,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开立的个人银行账户达23.6亿户,发放的银行卡达13.5亿张,基本实现了家家有账户、补贴能到户。2012年,全国通过银行账户、银行卡代理发放新农保、新农合以及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共5515亿元。
扩大支付清算网络覆盖面,推动金融服务资源向农村配置。提供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支持7万多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接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8万多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畅通了农村地区汇路,拓宽了农村支付服务半径。2012年,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处理业务达8700万笔、2万亿元。
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等特色服务,推动便农零售支付体系发展。目前,全国已有4万多个农村银行营业网点可以办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2012年累计完成取款业务超过5785万笔、479亿元;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已在全国开通,服务点超过67万个,覆盖行政村40万个,消除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74.2%,全年取款业务达到7252万笔、236亿元。
创新农村支付服务方式。推广农民会用、爱用、用得起的特色产品,扩大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组织开展移动支付试点,鼓励互联网支付创新,发挥各种业务、技术模式的比较优势。截至目前,农村地区共布放转账电话258万台、普通POS机141万台,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超过78%;布放ATM 18万台,乡级行政区覆盖率达到70%。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中国银联等清算组织的直接努力下,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及时、便捷地取到各种补贴,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成本。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例,如按每笔业务10元路费、往返4小时估算,2012年累计为农民节省路费超过7亿元、节省时间近3亿个小时。金融机构通过完善支付服务设施,减轻了柜台业务压力,实现了服务民生、履行社会责任与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行业形象的有机结合。农村支付环境的改善也使政府惠农政策安全、及时落地,补贴资金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拉近了政府与农民的心理距离。同时,农村支付服务的不断改善为提高中国金融普惠状况、推动国内减贫事业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据世界银行统计,1981~2010年的30年间,全世界贫困人口共减少7.2亿,其中6.8亿是中国贡献的。2013年4月,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在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中,充分肯定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对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贡献和成功经验。2013年6月,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支付结算体系工作组开展调查,全面了解中国有关金融普惠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