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科技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信息化正经历向信息化金融的转变,信息化金融已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已成为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信息化工作,并对当前金融信息化工作面临的创新发展和安全风险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研究任务和工作要求。日前,《金融电子化》杂志社公布了“2013年金融信息化十件大事”评选结果。以下十件大事当选:
(1)《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3.0)金融行业标准正式发布;
(2)开展金融IC卡电子现金全国跨行圈存;
(3)中国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成功上线运行;
(4)《中国银监会监管数据标准规范》全国试点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5)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实现云计算在金融生产环境的深度应用;
(6)招商银行信用卡智能“微客服”平台投产运行;
(7)中国银行打造移动化、服务型电商为核心的网络银行;
(8)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信息化银行研究并启动建设工作;
(9)中国农业银行BoEing系统成功实施;
(10)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
据悉,此次评选活动是在人民银行相关领导指导下,各金融机构及行业内外的专家热情支持参与下,经过信息收集、初步筛选、意见征询、专家评审、专家点评等多个阶段,最终评定出结果,公布于众。详细内容及专家点评具体如下:
1、《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3.0)金融行业标准正式发布
2013年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3.0)》金融行业标准(以下简称《金融IC卡规范3.0》)。《金融IC卡规范3.0》经过充分调研、技术攻关、标准修订增补、专家评审、广泛征求意见等环节最终形成。
《金融IC卡规范3.0》在2010年颁布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版》(2010版)(JR/T 0025-2010)基础上,兼容最新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总结国内金融IC卡推广经验,并对小额非接支付应用功能加以扩展和完善,支持双币电子现金支付应用,规范了IC卡互联网终端技术要求,丰富了安全算法体系,适应了银行卡与移动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金融IC卡规范版本的升级,统一了金融IC卡加载公共服务应用标准,为金融IC卡进一步扩大应用奠定了基础,对推进金融创新和提升金融服务民生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专家点评】(点评人:侯自强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员)
较之传统磁条卡,金融IC卡有三点优势:一是可显著提高用卡安全性降低业务风险;二是有助于提升银行专业服务水平,卡内高容量存储可记录持卡人的额度变化、消费状况及财务状况,便于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三是业务拓展性强,可带来更多潜在收益。
此次金融IC卡规范版本的升级,适应了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新要求,将有力推动IC金融卡的普及。2013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全面开始发行金融IC卡,金融IC卡发放将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2013~2015年新发IC金融卡2亿张。
PBOC3.0标准发布为金融IC卡进一步扩大应用奠定了基础,对推进金融创新和提升金融服务民生的水平有重要意义。银行可以利用金融IC卡的业务拓展性,积极推行与非银行业IC卡(比如公交IC卡、社保卡、餐饮、旅游、电子商务、水电气物业)的融合,有效整合行业支付市场,提供各种潜在的增值服务,进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PBOC3.0标准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对小额非接支付应用功能加以扩展和完善,明确采用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此前由于标准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我国手机近场小额支付的发展。标准的统一将加速NFC智能手机的发展。中国移动与银联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使用NFC智能手机可安装银行卡、公交卡、优惠券、加油卡等各种虚拟卡,并且绑定实体卡。一部手机可以绑定很多张银行卡,可在支持“闪付”的POS机上“刷手机”。目前全国有14个主要城市和8家银行支持NFC支付,银联在全国已经有超过110万台的支持NFC“闪付”的终端,未来还将增加,NFC的受理环境已经初步形成。目前NFC手机还不是很多,大约有十余种近千万部,2014年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2、开展金融IC卡电子现金全国跨行圈存
金融IC卡作为一项新型电子支付工具,随着近年来我国受理环境改造的完成,目前已可在全国的ATM和POS终端上使用,金融IC卡已成为新发行银行卡的主流产品,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其电子现金功能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公交、地铁、超市、菜市场、出租车、门票等有快速小额支付需求的公共服务领域,也被越来越多的持卡人所熟悉和青睐。但目前由于具备电子现金圈存功能的终端较少,且商业银行的ATM和POS等终端尚不能实现跨行圈存,使持卡人不能方便地实现电子现金充值。为此,人民银行针对这一状况,组织各商业银行按“急用先行”的原则,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开展了电子现金跨行圈存。2013年7月,首先在上海、成都、贵阳、长沙、宁波等5个金融IC卡电子现金使用较普遍的城市开展试点,试点成功后于10月启动全国推广。目前,全国50多万台ATM已经基本完成改造,具备了电子现金跨行圈存功能。
电子现金跨行圈存的实现是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信息消费有关要求,促进信息消费,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整合了银行资源、便利了民生,为持卡人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也将进一步推动金融IC卡应用的普及。
【专家点评】(点评人: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电子现金应用是金融IC卡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重要内容。电子现金跨行圈存(充值)的便利性直接决定着金融IC卡在小额快速支付服务领域的应用效率和业务连续性。电子现金跨行圈存业务,可以增加电子现金圈存的便利性,有效提升电子现金的使用率和用户体验。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成都、贵阳、长沙、宁波等地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项金融IC卡非接受理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将有助于促进金融IC卡非接商圈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IC卡受理环境,实现金融IC卡推广便民惠民的目标。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EMV迁移逐渐成为国内外公认框架性标准的背景下,金融集成电路(IC)卡推广应用已经成为银行卡产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追求更高安全与效率、提升服务能级的战略选择。以电子现金应用便利为突破口,加快金融IC卡推广应用步伐,对于提升银行卡应用安全与效率、助力银行卡产品服务创新、带动行业、城乡、政府信息化建设、撬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乃至实现“一卡通用”(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支付)、“一卡多用”(多个行业共用一张卡)的远景目标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3、中国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成功上线运行
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涉及面广、影响大,其能否安全稳定运行事关金融稳定和社会生产生活。2009年底,人民银行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决定立足第一代支付系统的成功经验,引入先进支付清算管理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系统功能,提高清算效率,拓宽服务范围,加强运行监控,完善灾备系统,建设适应新兴电子支付发展的、面向参与机构管理需要的、功能更完善、架构更合理、技术更先进、管理更简便的第二代支付系统。在人民银行的统一组织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协作,历时3年多,最终完成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各项准备工作,并于2013年国庆假期期间圆满完成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各项任务。截至目前,第二代支付系统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参与者业务系统交互正常,系统运行平稳,为我国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
【专家点评】(点评人:杨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作为一国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支付清算领域的研究曾一度更关注包括信息与系统安全、组织与产品创新、技术完善与进步等主题。然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现代金融的跨越式发展,支付清算系统也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支付清算市场的健全与否,不仅关系到金融交易是否顺畅,以及资金能够更有效地在金融体系中流动,而且对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等因素,都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冲击。此外,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支付清算领域的创新还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服务中小企业成长、支撑金融机构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等多重目标。
在中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中,人民银行发挥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建设进程加快,基本上达到了每年新建一个支付系统的速度。2013年国庆期间,央行二代支付系统的上线,进一步推动我国支付清算基础设施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其特点来看,可以支持参与机构一点接入、一点清算,适应了银行内系统数据大集中的发展趋势,为银行机构节约了流动性和接入成本;大额、小额、网银各应用系统间的技术松耦合,增加了参与机构对应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