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教育领域也在发生全新的变化。未来学校是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方式、学校形态、教师队伍会如何变化?这所位于龙岗的“未来学校”正用实际行动不断探寻着答案。
坐落于龙岗区宝龙三路与清风大道交叉口的宝龙外国语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作为龙岗区第一所“未来学校”,该校与科大讯飞深度合作,打造了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未来学校范式”。9月3日,记者走进该校一一探访、体验,揭秘该校的种种“黑科技”。

宝龙外国语学校
人脸识别就餐 支付更方便
不用带钱包,也不用带手机,靠“脸”就能轻松就餐……这一幕就发生在9月3日中午宝龙外国语学校的食堂里。在食堂就餐区,学生们在摄像头前刷刷脸,系统就能实时扫描进去,自动对接学生账号,“滴”的一声就完成了移动支付,无感付款、取餐一气呵成,整个过程不到15秒。
“自从学校引入了智慧食堂这个‘黑科技’,排队就餐就成了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速度很快,不用排长队,就餐体验特别棒!”该校初二学生吴紫涵告诉记者。西红柿牛腩、红烧排骨套餐……参观过程中记者发现,该校的智慧食堂系统在学生订餐界面遵循极简化设计原则,简明清晰地展现学校提供的各种套餐,方便学生选择。
那么,食堂如何通过“刷脸”完成支付呢?该校后勤负责人介绍:“学校食堂采用的这套智慧食堂系统,通过前期资料的采集和录入,让每位学生的餐费支付绑定其父母的支付宝钱包。学生的就餐情况,家长可以一目了然,也省去了饭卡充值的时间和步骤。在方便学生就餐的同时,减少了食堂管理成本,还为促进家校沟通互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智慧食堂
学生家长韩先生说:“刷脸吃饭最大的好处是,孩子的消费信息可远程查看,孩子中午有没有吃饭、吃的什么都能一目了然, 作为孩子家长,我们最关心的始终是孩子的身体健康。”
“从学校管理上看,它极大地提高了食堂管理效率,可以实现对食堂的智慧化管理,对菜品趋势进行智能分析,实现精准备餐。依据大数据反馈的订餐信息,智慧食堂可追溯每项备餐依据,减少人力统计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该校智慧食堂系统启用于今年6月,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项目之一。
立足“教育云”平台 链接优质学习资源
除了智慧食堂外,宝龙外国语学校还在智慧课堂,智慧学习体验上做了更多创新的尝试,教育云平台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其中之一。刚开学,该校就对全体老师进行了一次教育云平台培训。
记者在该校智慧学习体验中心看到,所有的教学内容、优质学习资源、多媒体资源都存放在教育云平台中,老师们通过账户登录平台并完成备课。上课时,打开“备课包”提取资源,便能轻松进行教学。课后,老师们还可通过平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只需要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登录云平台,即可在上面完成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能在线和老师互动。
“每个学生桌面上放着一台平板电脑,一个VR智能眼镜,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学习资源。”在一节讲述宇航员太空生活的语文课中,学生们戴上VR眼镜,与云平台端口相连,在老师的后端操作下,眼前便出现了宇航员们在太空舱中行走、生活的画面,犹如置身其中。“太神奇了,感觉我就站在太空中。”学生们告诉记者。
古镇上吆喝的商贩,连绵不绝的人群,一幕幕动态场景栩栩如生……这是该校数字化全景投影教室里正在进行的初一历史课堂,正在讲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数字化全景投影教室让学生犹如走入了画中,“可真切感受到北宋的风俗,汴京的繁华和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种沉浸感。”该校学生告诉记者。此外,该校与科大讯飞合作,自主研发了一套智慧教学系统,已运营了一年时间。该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清楚地勾勒出每个学生的用户画像,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节奏,然后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

智慧课堂
培养互联网思维 探索基础教育新变化
怎样的学校才是创造“未来人才”的“未来学校”?作为龙高教育集团旗下品牌学校,早在宝龙外国语学校筹备初期,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龙高教育集团总校长马锐雄心头。经过反复探究,他和团队渐渐发现,一个“沉浸在学习”的开放、丰富、人性化的校园空间,就是“未来学校”应当尝试的一种方向。
“从规划期开始,龙高教育集团就坚持办一所这样的学校。”马锐雄认为,未来课堂是人与机器深度合作的课堂,更需要深度学习,也需要老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将从知识授课为主转变为帮学生解答难题、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专家认为,未来学校有四个发展趋势:未来的学习空间将从“为集体授课而建”转向“为个性学习而建”;未来的学习方式将突破强调标准统一的传统教学秩序,允许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未来的学校管理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年级和班级的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提供精准的教育管理服务。